读书有用论
网上流传着一个《我和张二狗的故事》,我曾经看过。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但其观点未免太偏颇了。我认为那只是一个曾经学习好、但事业尚未成功的人杜撰出来发牢骚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营养,充满了负能量。除了这篇《张二狗》之外,我还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曾经的高考状元现在都“全军覆没”了。
难道真的一个转型成功的学霸都没有吗?这些少时专注于学业的人,长大后就无法专注地做出一番事业?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的。能成为高考状元得付出多大的努力、战胜多少的困难呀!难道这些从小就努力战胜困难的人们,长大以后就会被困难压倒吗?我觉得没什么可能。
为证实我的猜测,我查阅了2014年的胡润中国富豪榜,然后逐一富豪查看他们的个人资料,结果发现了好些让我们这些爱读书的人振奋的证据。例如,百度的李彦宏,个人资料说道“1987年,李彦宏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情报专业”。还有京东的刘强东,资料说道“1992年8月底,刘强东以高分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小米的雷军,资料说“刚上大学,对自己要求比较严的雷军就开始选修了不少高年级的课程。仅用了两年时间,雷军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万达的王健林,资料说“王健林从大连陆军学院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留在学院的大队当参谋”。腾讯的张志东,资料说“于1993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96年取得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学位”。恒大的许家印,资料说“1978年,许家印回到学校复习补课,当时的许家印,数理化成绩突出,教物理的程老师和教数学的陈老师都很喜欢他,物理考试他总是第一名,其它也都是前三。1978年,许家印终于如愿考入大学,在当时的周口市,他的成绩位列前三”。巨人的史玉柱,“1980年,以安徽怀远县总分第一的成绩从怀远一中毕业”。高瓴资本的张磊,“1990年以驻马店地区高考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98年赴美国耶鲁大学求学,后获得耶鲁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还有一个80后的典范,聚美优品的陈欧,资料说“少年时代的陈欧小学拿过不少奥数的奖,小学毕业直接跳级读初二。至16岁,陈欧机缘巧合发现了当年德阳的全额奖学金留学项目。陈欧考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拿到全额奖学金”。
事实胜于雄辩,“读书无用论”可休矣!“高分低能”只是一个缺乏科学论证的谬论,也许“低分低能”的情况会更普遍些。一个人在获得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如果能在学好专业内容之余,多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步地提高自己在其他方面的能力,那么他获得成功的机会是很大的。
现在的青少年,受各种玩乐、各种诱惑的影响已经太深了。我不希望他们还要受到这些“读书无用论”的荼毒。假使我们的青少年都不努力学习,整天只知玩乐,或者像“张二狗”那样胡作非为,我们的国家还有未来吗?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
另外,对于“张二狗”的“成功”,我认为背后还隐藏着很多猫腻和足以致命的风险,完全不值得仿效。不过那又得花很大的篇幅来论述,要等我下次有空时再另外写篇文章说说。
最后我再补充一段华为总裁任正非的故事,因为我也要像任正非的父亲那样嘱咐我的后代。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